查看原文
其他

从花炮祖师李畋说开去

漆宇勤 当代江西
2024-09-28

花炮祖师李畋用小小的爆竹泽被后人,在一千多年后给自己的家乡撑起了一片全新的天空。这里鞭炮的爆响遍及家家户户,烟花的绚丽点亮片片夜幕。


鞭炮祖师李畋塑像。荷花/摄
今天(农历四月十八)是花炮祖师李畋的诞辰日,在“中国烟花爆竹之乡”上栗县,一场纪念花炮祖师李畋的祭祖大典将隆重上演。
与此同时,上栗县还将举办“国潮烟花,上栗交响”2024上栗国潮音乐焰火晚会,邀请李佳璐、山水组合、平生不晚、黑鸭子组合、龙飞龙泽、央金兰泽、春雷、安与骑兵等登台献唱,为观众奉献一场盛大的艺术视听盛宴。
诞生于湘赣边区域的花炮,在千年岁月里,逐渐成为某种精神追求与喜庆快乐的承载物,先是逐渐遍及中华大地,然后又随着华人的脚步漂洋过海。
其实,今天我们在欣赏绚烂烟花的时候,或许并不知晓其诞生和发展的背后写满了故事。
上栗烟花。马俊强/摄
01
追本溯源,最初的爆竹是真的“爆竹”。最早,有人不经意地将竹节放火里烧,“啪”的一声裂响,吓了先民们一跳。此后的岁月里,烧竹节的人用响声爆出春节的平安。爆裂的竹声清脆,烧竹节的人心便在对魔魈邪祟未知的恐惧里找到安稳。这是春秋年间的事。
最早,硝只是一味药,在日积月累的岁月里滋生于某个角落。而惜命的人将硝取出,在高温里梦想着炼成丹药。但是,炼丹并不如方士们想象中容易,在高温的熬炼里土硝也有着自己的脾气,频繁的火爆炸炉让炼丹的人犹疑不已。这是秦汉年间的事。
隋唐时期,惯于在深山里砍柴打猎的上栗人李畋突发奇想,往竹节里装上土硝再点火,爆竹的脆响和硝烟的药香结合起来,似乎便有了某种神秘的特性。据说,就是靠着这装满土硝的竹节,李畋为唐太宗找到了祛除深夜噩梦的良方。这样的传说只在史书里留下一鳞半爪,更多的细节语焉不详。
此后,最早在李畋的家乡上栗麻石,有了一批村民跟随李畋专心制作这新式的爆竹——“以竹筒实硝磺”。
李畋居住的麻石有点特殊,跨过他家门前一条五尺来宽的麻石路面,对面就是湖南的醴陵。做爆竹的技艺一传十、十传百,逐步传遍了四乡八邻,也从江西传到了湖南。
而随着节庆时的一声声爆响,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种寄寓着美好又附带着娱乐的物品,李畋和他的乡邻们制作的爆竹渐渐成为节日或各种祈福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物品。
在李畋发明爆竹之后的千百年里,日渐廉价的纸筒替代了竹筒,日渐精良的火药替代了土硝,单个的竹节慢慢演变成了可以成串燃放的鞭炮,简单的爆竹慢慢衍生出了繁复的烟花。当烟花出现后,人们就将鞭炮和烟花合称为“花炮”了。
这个转变发生在宋代。北宋时期,上栗及周边湖南相关地区已经大量生产小型卷纸烟花,很受人们青睐。南宋时,烟花工匠应节日之需,将各个品种的单个烟花分组捆绑在高大的竹木架上,再用引线按顺序连结,当观赏时间一到,点燃引线,各色烟花次第绽放,经久不息,这就是当时盛行的“架子烟花”。
大约在13世纪初,花炮开始由外国使者和商人经丝绸之路传入到印度。在丝绸之路上,商人将来自中国腹地湘赣边界的花炮当成一种新奇的玩意,途经重要的城市就会燃放少量花炮以为炫奇。传入印度之后约200年间,花炮又经印度逐渐传入阿拉伯国家,进而传入西班牙,再经西班牙逐渐传播到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

上栗民间自发组织公祭花炮发明者李畋。上栗县委宣传部/供图

02
不过,在花炮及其制作技艺不断向周边地区甚至国外传播的历程中,它的故乡却出现了一些变故。作为湘赣两省的军事通道,上栗以及它周边的浏阳、醴陵,经历了元末农民起义、明末清初连年战祸和棚民起义,数百里人烟荒芜,土籍居民所剩极少,花炮的生产技艺和生产规模都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直到清康熙年间,萍乡附近的人丁重新繁衍起来。但是,曾经家家户户都懂得的花炮制作技艺此时成了极少数人掌握的秘法。幸好,这一方水土的人们并不秘技自珍,他们先是授徒,然后重开作坊,让工人们渐渐普遍掌握了制作爆竹的各项工艺,终于使萍乡的爆竹业再度兴旺起来。
时光仿佛打了一个盹,几百年前花炮制作技艺从李畋的故乡逐步扩散到周边地区的情形再一次重演。据《醴陵县志》和《萍乡县志》记载,花炮业在清代又一次从江西的上栗扩展到湖南的浏阳,然后推广到醴陵。
重新繁荣起来的上栗花炮达到了自己新的顶峰。此时,上栗再现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爆竹的盛况,一些专门从事鞭炮生产的家庭手工作坊应运而生。嗅到商机的外地商人纷纷来到上栗收购花炮,贩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武汉、香港、澳门等地以及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都设有上栗爆竹销售的分支机构。
《萍乡县志》《萍乡文史资料》等文献记载,清代的上栗仅麻石一地就设有大小货运码头10个,每天有60余条甚至上百条船只装运上栗鞭炮外销。不知道是花炮的无穷魅力还是花炮的巨大利润,让运载上栗花炮的轮船所过之处,如上海、广州、福州、厦门、烟台、汉口、天津等大商埠以及香港、南洋等地的巨商(上栗的鞭炮制作者们将其称为西客),纷纷溯着鞭炮的足迹来到上栗,开庄设店。
在清末民初,上栗鞭炮业最兴旺的时候,一年间就新增各类爆庄40余家、在外地发展子庄50多个。此时全国各地云集上栗开业的工商企业达到四五百户,建立诸如鞭炮加工业、硝磺爆纸业、布匹百货业、食品糕点业、书纸文具业、石印染纸业、旅社客栈业、饮食服务业、竹木铁器业、香烛纸扎业、理发照相业、土产日杂业等30多种行会。
据《中国实业志》《上栗花炮》等记载,沿着栗江建成的南北两条长街“店栈客商川流不息”,河中船只来往不断,当时的报章因这种繁华而赞誉上栗为“小南京”。
20世纪90年代的上栗爆竹作坊。汪立新/摄
03
烧竹节的李畋,用小小的爆竹泽被后人,在一千多年后给自己的家乡撑起了一片全新的天空。这里鞭炮的爆响遍及家家户户,烟花的绚丽点亮片片夜幕。
从砍伐竹木造纸、筛配火药为硝、插引固口成炮的整个过程逐一回溯,上栗的大人小孩几乎都能讲出制作鞭炮的裁纸、扯筒子、装硝、磕筒、钻眼、编织等12个流程、74道工序。
做花炮的厂家和农家在每年花炮祖师李畋诞辰那天,都会进行一次虔诚的祭祀。
祭祀的供品里,蒸鸡蛋是最常见的品种。忐忑的人们将一年的平安寄托在一碗语焉不详、缺少把握的廉价蒸蛋上,如果蒸出的鸡蛋品相不好,接下来一年的每日每夜都将生活在对未知事故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中;如果蒸出的鸡蛋品相上佳,在祭祀这天自然是心安心宽,但实际上又哪里真敢在接下来的日夜生产过程中放下心来呢!这种一家一户的祭祀后来演变成了规模浩大的集体祭祖,整个县域都流行着李畋崇拜的民间习俗。
上栗民间自发组织公祭花炮发明者李畋。上栗县委宣传部/供图
进入新时代,上栗的花炮行业在安全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方面也有了新作为,花炮企业渐渐有了现代企业的模样。最终,花炮实现了转机,走上了新生。
走上新生的花炮成了文化创意产业,既遍布神州也漂洋过海,花炮文化成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认知符号。而花炮制作技艺也成为国家级非遗,上栗人民对李畋的崇拜习俗成为省级非遗。
当又一个农历四月十八到来,花炮祖师的诞辰如约而至。半山坡上的李畋塑像,怎么看,都像是嘴角微翘,浅浅含笑。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赣鄱好戏如何更“有戏”
低碳婚礼缘何“走俏”
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捻土成金”的“中国式浪漫”
火笔如何生“画”

如何拯救“词穷”的年轻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